新闻中心

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发布日期: 2024-05-01 04:51:13 来源:新产品展示

  昨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在重大成果专场发布活动上,发布了涉及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板块共19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把地球装进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开源发布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首次提出了结合莫尔条纹和纳米激光技术的莫尔纳米激光器,实现了纳米激光器的相干可重构功能,为探索更小、更智能、更强大的激光光源开辟了路径。

  清华团队研制的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存算一体芯片,全面突破了传统架构下的能效瓶颈,在人工智能运算场景下,简化的系统架构不仅助力运行效率提升,更让功耗大幅下降。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据介绍,碱基编辑被视作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首创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基于结构的蛋白聚类方法,突破了碱基编辑工具酶来源受限的卡点问题,开发了碱基编辑器CyDENT,其成果将对农业育种、精准医疗领域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

  据介绍,嵌合体实验是评估胚胎干细胞发育潜能的金标准。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究团队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证明了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生成嵌合体,在灵长类干细胞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工作也为遗传修饰模型猴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介绍,朱雀二号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蓝箭航天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全球首款连续、稳定发射成功入轨的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代表着我国已全面掌握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开启国内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研制新征程。

  据介绍,2024年3月4日,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助力中国石油向地球深部进军的万米“双子星”科探井之一塔科1井钻达地下万米,创亚洲第一深井纪录。该成果实现了全球首创的万米井钻机自动化作业,装备实现了全面国产化、运行绿色化、运维数字化,是深层油气开发与深地科学探索的大国重器。

  据介绍,数据的安全流通与合理规划利用面临着隐私保护、可信交换等诸多挑战。长安链开创性地将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相结合,打造可信隐私计算解决方案,可为高敏感、高价值的金融、政务等多领域数据流通提供强力保障,助力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有序流转,释放数据价值,加快形成数字化的经济新动能。

  据介绍,在“煤变油”过程中,催化剂的重要性堪比电子产业中的芯片,它能够很大程度影响“煤变油”的效率。“新一代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在产油率上相比上一代催化剂提升了约20%;在减碳上,每生产100万吨燃料油品,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5万吨。该成果逐步提升了煤制油技术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据介绍,我国电网规模、新能源并网容量及发展速度世界第一。针对超大型电力系统全天候“体检”这一世界级科学难题,国家电网公司研发新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工业软件,首次将大型电力系统分析尺度由毫秒级精细至微秒级,扫描精细度提升千倍,成果关键技术填补多项国际技术空白。为我国特高压输电、大型新能源和水电基地外送提供了系统级关键技术支撑,实现了电力工业基础软件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据介绍,光量子芯片是实现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实用化的重要技术平台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制的国际上最大集成规模的光量子芯片,实现了基于图论的量子计算功能,拓展了光量子芯片的应用场景,成果在集成光量子芯片研究领域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有助于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提供可扩展、可编程、高稳定的量子芯片内核。

  据介绍,里德堡原子电磁探测系统,也称作原子天线,是利用一种高激发态的原子,实现远超传统金属天线的频谱探测范围和更高的灵敏度。该成果是一套高度集成的原子天线系统,实现了无线高清视频信号接收,验证了多频无干扰通信,电磁探测范围和灵敏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电磁计量、雷电探测、原子雷达等多领域取得初步应用。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

  据介绍,中国移动、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联合发起成立的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打造云原生的开放6G通感算智融合试验验证平台,为我国6G跨域融合研究提供了基础底座,成功孵化全球首套6G云化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实现信息传输效率提升3倍,有望大幅度降低全社会信息流通成本,未来在各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据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通过10年大规模田间表型调查和遗传学研究,鉴定到一个明显提升小麦群体产量的关键基因位点,为培育高产高效半矮秆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策略,该项成果实现小麦增产10%以上,为世界粮食富足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据介绍,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原子磁强计技术研发的脑磁图仪,成功突破了小型化、高带宽、多轴探测的弱磁传感和开放式磁屏蔽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大增强了脑磁信号的捕捉能力,实现了国际首例无线脑磁检测,为脑重大疾病诊断和脑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强大工具。

  据介绍,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被誉为“超广角百亿像素生命照相机”。作为人类重新认知器官结构、生命发育、物种演化和定义疾病的底层工具,迄今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位顶级科学家自发组成国际时空组学联盟,运用这一工具,携手解码“生命天书”。

  据介绍,神经肽是大脑中的特殊信息物质,控制着大脑的复杂信号网络。北京大学研发的“通用型神经肽荧光探针工具包”,可在细胞、组织和动物活体上对神经肽浓度变化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动态监测,为研究神经肽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释放、调控和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更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型技术支持。

  清华大学和北京衍微科技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阐明红球菌高抗逆机理,成功开发高抗逆高表达红球菌底盘细胞,为食品、医药、日化、能源等领域高值化学品提供全新的生物合成方案。

  发布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亿一生物制药(北京)有限公司

  发布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前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对接会之“创新药专场”举办。在项目首发路演环节,共有5支团队带来生物医药领域最新的创新成果,其中涉及失明、胶质母细胞瘤、渐冻症、糖尿病和急性肝衰等治疗方法和药物。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正迈入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持续创新与孵化落地是创新药发展的重要策略。昌平是首都建设国际开放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北京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主阵地。昌平区副区长柳强介绍,2023年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和产值分别达到910亿元和370亿元,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全市首个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CDMO平台、全市首个数字医疗加速器均在昌平落地,系统构建了孵化、研究、中试、转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经过多年培育,昌平医药健康产业已确定进入创新成果的爆发期,截至目前,累计进入临床阶段的一类创新药达到61个,累计获批上市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达23个,涵盖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疾病治疗领域。创新药械、创新器械在全市比重超过36%。

  据介绍,在新药研发方面,按照临床进度给予支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能达到1亿元。对于细胞和基因前沿领域开展非注册临床实验的,对每个品种一次性奖励,每年最高200万元。

  独角兽企业具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认可度高等特征,是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前日下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了首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据现场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未来的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北京被称为中国的“独角兽之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在大会现场介绍,北京独角兽企业总体呈现数量多、成色硬、赛道广、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从地域看,中国独角兽企业覆盖47个城市,超六成集聚在‘北上深广杭’。北京以114家的数量优势位居全国首位,北京独角兽企业加速布局大模型、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海63家独角兽企业在医药健康、汽车领域保持优势。深圳32家独角兽企业‘智造+、跨境+’特色明显。广州和杭州的独角兽公司数分别为21家、19家。”

  大会现场有40家企业获得2024年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授牌。此外,大会还启动了独角兽企业专业服务管家合作伙伴计划;为“中国独角兽企业国际法律服务工作站”揭牌,将为独角兽公司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出海服务。本版文/本报记者宋霞